循环经济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特征、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强调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平泉市地处燕山山脉深处,有着“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地理特征。年平均气温7.4摄氏度,土地瘠薄,开展山场绿化,一般树种极难成活。经过多年实践,当地村民发现,山杏这种耐旱、抗寒、耐瘠薄、适应性强、易管理且有固沙保土、涵养水源、美化环境作用的优良树种非常适合这里。根据测算,每营造10万亩成林山杏,每年可减少土壤流失30万吨,生态效益非常显著。与此同时,山杏又是经济林,通过深度开发可以达到强市富民的目的。
平泉市秉承绿色发展理念,自2002年开始扩大山杏种植,逐渐形成了以山杏仁加工和山杏核皮加工为依托的循环经济链条,打造出杏仁化妆品、活性炭、炭工艺品、有机肥等新产品,并用生产余热进行发电,延长了产业链,把一个个消耗能源的企业蜕变成生物质新能源的产业,形成了以山杏循环经济为主体的平泉模式。目前,全市已建成以杏仁为加工原料的杏仁饮品和以杏核皮为主要加工原料的活性炭龙头企业44家,全市山杏产业创产值 71466万元。
山杏种植,改善环境
2000年,平泉市就将山杏列为5大农业主导产业之一,出台了《深化山杏林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意见》,把林权制度改革与退耕还林、荒山绿化等政策“打捆”使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群众种植山杏的积极性。从2009年开始,平泉市与北京林业大学建立了深度协作关系,研究山杏高产改良技术。目前基地已经选育了10来个山杏品种,试验成功后在平泉推广。经过多年的发展,全市优质山杏林基地总量达到67万亩,占森林资源总量的近四分之一,承德市山杏林总面积的15%。
山杏加工,效益倍增
平泉市以山杏循环经济为突破口,逐渐形成了以山杏为核心的三条产业链:炭电热肥联产产业链、活性炭—炭工艺产品产业链和杏仁精加工产业链。三条产业链将山杏充分利用,极大提高了产品附加值。
第一条产业链为:山杏—杏壳—活性炭—炭电热肥联产产业链。平泉市培育了国内最大的果壳活性炭生产加工单体企业——承德华净活性炭有限公司,投资1.2亿元建成国内首个热电炭肥联产项目。热电炭肥联产项目年消耗生物质原料约6万吨,发电4200万度,生产活性炭1.2万吨、热水40万吨、提取液1.44万吨,可节约标煤1.6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4.2万吨,年为华净公司创产值约2.975亿元,实现了废物综合循环利用。此项目在“十三五”期间被列入国家林业局林果重点推广项目。
第二条产业链为:活性炭—炭工艺产品、空气和水净化剂产业链。为提升活性炭产品附加值,通过融入文化创意理念,综合运用传统彩绘、布贴 、雕刻、剪纸等多种民间工艺,将普通的炭颗粒转化成具有较强实用、观赏、保健和收藏价值的新技术产品,使炭颗粒单位价值提升100多倍。全市共开发出炭板装饰画四大系列200多个品种,注册“华净”等商标品牌十余个,初步形成了集旅游观光、科学实验和新产品研发、产品展示、学习培训、健康休闲养生于一体的活性炭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第三条产业链为:杏仁—杏仁加工:杏仁露、杏仁粉、杏仁油、杏仁护肤品产业链。平泉市积极对接前沿市场,深耕杏仁产业链,开发了杏仁露、杏仁霜、杏仁粉等功能饮料,以及杏仁油、杏仁化妆品、杏仁保健品等高端产品。
产品销售,脱贫致富
以北五十家子镇为主体的“杏核集散区”,其中以承德亚欧果仁有限公司为主体,现已发展成国内北方最大的集专业化、产业化于一体的杏仁交易集散中心。培育出亚欧、乐野、等11家企业,年加工杏仁1.4万吨,实现产值5.67亿元,利税5000多万元,直接从业1100人,其中直接吸收贫困人口就业420人。
循环经济一头连着资源、一头连着环境,主张从源头减少污染物的产生,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发展循环经济已经成为实现碳减排、碳中和的重要途径。“平泉模式”对于推进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构建可持续发展产业体系有重大意义,更有助于实现乡村振兴,同时也为落实多项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了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