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案例】非遗活态传承与精准扶贫效益互惠共进——以丰宁满族自治县非遗扶贫为例
来源:承德市科学技术局2021-10-25 11:08浏览次数:

     

  非物质文化遗产依存于独特的社区和社会空间,通过口传心授世代传承,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文化传统,也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随着生产生活方式不断变革,全球化、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续环境形成了巨大冲击,无法适应现代生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面临着损坏、消失的严重威胁,增强非遗生命力在世界范围内具有紧迫性。2003年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以下简称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在世界范围内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保护、延续与再创造的重要意义,呼吁各国制定保护计划、配套保护资源,截至目前,已有178个国家缔约。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城市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2015年,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将“进一步努力保护和捍卫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SDG11.4)明确为建设“可持续城市和住区”的重要目标,也是城市和社区文化繁荣的重要抓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关切。

  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留存了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具有复杂性和紧迫性,经过多年探索形成了非遗保护与扶贫结合的工作路径。2004年,我国正式批准加入《公约》。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在全国层面搭建了非遗名录体系和保护制度。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通过,非遗保护进入立法阶段,明确非遗保护要向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倾斜。2012年,文化部印发《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首次提出对非遗进行生产性保护,强调要以人为本、活态传承,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响应《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下发《关于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通知》与《关于大力振兴贫困地区传统工艺助力精准扶贫的通知》,发挥文化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部署推进“非遗+扶贫”工作。我国非遗保护政策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助力精准脱贫相结合,以贫困地区为关注,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与再利用的有效路径。

  丰宁满族自治县作为文化和旅游部首批“非遗+扶贫”试点县,非遗资源具有独特丰富、分布广泛、群众基础好的优势。以丰宁满族自治县非遗加扶贫为例,介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扶贫内生动力的地方实践。

  丰宁满族自治县(以下简称“丰宁县”)位于承德市西部,南邻北京市怀柔区,全县面积8738.67平方千米。历史悠久,文化厚重,自古以来是满族、蒙古族等民族聚集的地区,境内有34个少数民族,其中满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64.97%。丰宁作为燕赵文化艺术的汇聚之所,素有“河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之称。境内共计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3项,涉及多个门类。

  尽管境内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但由于地处燕山山脉与内蒙古高原过渡地带,境内经济基础薄弱、自然条件恶劣,丰宁县自1994年其就被列为国家级重点贫困县,贫困发生率16.8%。丰宁县政府于2018年出台《丰宁满族自治县关于推进“非遗+扶贫”试点、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实施方案》,依托,以“丰宁满族剪纸、布糊画、木作和铁编”等技艺为抓手,开启非遗+扶贫的探索实践。在县政府统筹,社会力量联动,多元市场拉动的综合推动下,丰宁县非遗扶贫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非遗保护传承力度、传播广度显著增加,经济转化能力明显,形成了一套可推广借鉴的经验。2019年底,丰宁县1.77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如期实现全县脱贫摘帽。

  丰宁县政府统筹建立工作体系,联动社会多元主体从人才、资金上给予支持,开展非遗扶贫工作。

  丰宁县根据不同乡镇和村的乡土文化特点,建立县、乡、村三级“非遗+扶贫”工作体系,县城一级设立“非遗扶贫工作站”,土城镇张百万村、五道营乡五道营村等乡(镇)和村一级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方便当地有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就地、就近参与学习。

  人员上,丰宁县发动社会各界力量综合推动非遗扶贫发展。丰宁县旅游和文化广电局联合扶贫办、妇联、乡镇政府工作人员参与非遗扶贫的宣传、动员、组织、推广等环节中。贫困村驻村工作组在基层广泛发动群众参与。非遗传承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传播的核心,定期为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贫困群众授课。

  资金上,丰宁县政府设立非遗扶贫引导资金100万元,用于非遗扶贫示范基地启动,争取北京市帮扶资金160万元,用于非遗传承基地、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改造和运转

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每周一天开展固定培训,至2019年末,丰宁全县已开展“非遗+扶贫”相关培训200余次,培训学员近4000人次,其中240余人能够熟练掌握技艺并参与就业。

  丰宁县非遗扶贫在保持传统技艺完整性和原真性的同时,通过产教融合发展增强文化创新能力。

  考虑到贫困群众受生活环境、文化层次的限制,丰宁县在搭建不同层次的非遗培训平台,通过面对面辅导、课下练习的培训方式,保持非遗传承的完整性。同时,丰宁县多次拒绝企业工业化生产非遗的合作意向,保证非遗传承的生存空间,保持非遗原真性。经过培训,80%参加培训的群众能够独立完成非遗作品,其中有10%的群众可以自己设计花样并能带动指导其他学员。

  丰宁县依托国家级非遗扶贫工作站,加强与高校资源和优质企业的合作联系,提升非遗传承人文化再创造能力。丰宁县与清华大学开展合作,将丰宁特有的满族文化元素引入设计教学,从文化创意、美学与文化市场学为非遗传承人开展定制式培训,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非遗扶贫工坊将丰宁剪纸元素融入衣服、茶杯和抱枕等,将布糊画制作成耳环、胸针和箱包等,非遗文化创意产品不断推陈出新,拓宽了非遗产品的应用场景,使非遗文化创意产品对不同年龄层次、不同需求的人群形成吸引,适应当代生活场景,拓展丰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和市场效益。

  积极宣传推广,提升丰宁县非遗产品知名度,打通非遗产品销路。

  在加强内生动力的同时,丰宁县积极进行宣传推广,鼓励和支持传统工艺产品积极参与世园会、文博会、京津冀非遗大展、河北省民俗文化节等各级各类展会和品牌营销活动。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与恭王府博物馆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把丰宁布糊画等非遗项目作为重要合作内容。加大传统工艺产品在线上线下的宣传力度,与各大文化企业积极研究探讨,采取不同形式开展合作,拓展市场份额。

  丰宁县将在当地天马飞行小镇、中国马镇等知名景点设立“非遗+扶贫”商品展销专区,并安排非遗传承人进行现场演示,带领游客体验传统技艺制作过程。这些展销方式不仅拓宽了产品的销售渠道,也促进了贫困群众就业增收。2019年,丰宁县已销售非遗产品420万余元,农户年人均增收1000至3000元。

  动员社会各方加入非遗传播事业,增强非遗文化生命力,带动群众长期增收受益。

  为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与传承,丰宁县面向不同群体,积极传播非遗,提高公众对非遗的认知。开展“非遗进校园”工作,在丰宁第二小学、黄旗镇黄旗小学等学校开设非遗社团课,增进儿童与青少年群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与兴趣。组织代表性传承人编写非遗产品培训教材,《丰宁满族剪纸技法》《中国民间布糊画技法》现已完成,为非遗技艺传承与传播提供了宝贵资料。面向国际展示并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接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遗国际培训中心中外嘉宾考察,接待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组织非洲五国官员考察。

  丰宁县非遗扶贫的案例表明,通过国家与地方相关政策支持,引导文化资源丰富地区将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可以在推进非遗产业兴起与发展的同时增强地区发展能力,促进当地居民脱贫致富,同时带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促进作用。2020年,丰宁县基于满族剪纸的非遗扶贫实践作为河北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优秀实践案例向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进行推介。丰宁县非遗扶贫工坊通过政府统筹、社会力量联动、市场带动,通过参加展会、对外交流、企业合作、线上销售、景区展销等销售方式走向市场,为非遗传承与再利用注入了发展活力,也成为了群众持续稳定脱贫增收的新路径,为可持续发展目标1、目标6、目标11.4的协同推进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板。